由伪数据引发的社会情绪,犹如无本之木,经不起推敲和细究,到头来除了某些自媒体骗取了流量、瓜分了收益,只会给一些人带来被忽悠的尴尬与难堪。
“中国有700万外卖小哥,其中有7万是硕士?”最近一段时间以来,关于“高学历者找不到工作被迫送外卖”的说法甚嚣尘上。然而,所谓“外卖骑手有1%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”的数据来源,要么样本数不充分,要么根本就曲解了调查结果的本义。
类似“700万外卖小哥有7万是硕士”的说法,暗合人们的某种情绪和经验判断。这或许是学历贬值,或许是硕士也务实了,抑或“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,还不是去送外卖”的现代“读书无用论”。不管是“正能量”还是“负能量”,数据似乎为人们表达情绪提供了支撑。
站在个案的层面讨论类似话题当然没有问题。现实中,确实不乏一些高学历者去送外卖。这些送外卖的高学历者要么成为励志榜样,要么展示了多元的生活方式,对他们的个人选择不妨尊重。
但是,说到究竟有多少硕士以上的高学历者在送外卖,就是严肃的统计问题。少数硕士生出于个人原因选择外卖职业很正常,但如果过多的高学历者只能从事外卖服务,那其实意味着某种人才资源的错配。至于“读了研究生也不过去送外卖”的观点,更是在赤裸裸地传递焦虑、破坏社会求知的风气。
在舆论场上,时常有类似的似是而非的“调查统计”,挑动着人们的神经,拨弄着公众的情绪。这些毫无根据的所谓数据,如果契合日常生活的个别经验,就可能得到指数级别的传播,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。
面对繁杂的信息,形成数据意识,习惯从整体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,本身是一种认识方法的进步。不过,如果数据的源头出了问题,调查方法不科学不妥当,那么对事物的认识只会越走越偏。由伪数据引发的社会情绪,也犹如无本之木,经不起推敲和细究,到头来除了某些自媒体骗取了流量、瓜分了收益,只会给一些人带来被忽悠的尴尬与难堪。
成都商报-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王钟的